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开篇,司马迁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写道:“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这句话看似简单,却为后世读者勾勒出一位历史巨人的出身背景,也为整篇传记奠定了基调。
一、原文
>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 始为布衣时,贫,好读书,不事家人生产。
> 常从人寄食,人多厌之。
> 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 信往,不为具食。
> 信亦自知其恥,遂绝去。
二、翻译
韩信是淮阴人。
他早年还是平民的时候,生活贫困,喜欢读书,却不从事家庭的生产劳动。
他常常依靠别人接济度日,很多人对他感到厌烦。
他曾多次到乡里的南昌亭长家去蹭饭,一连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很讨厌他,于是每天早上就做好饭,把饭放在床上。
韩信去了,发现没有准备饭菜,他也知道自己被冷落了,于是就离开了。
三、赏析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这一句,虽然只有十个字,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物性格的铺垫。
首先,它点明了韩信的身份和籍贯,为后文的故事提供了地理与社会背景。
其次,“淮阴”这个地名,在当时并不显赫,但正是这样的“寒门”出身,才更突显了韩信后来的成就非凡。
从“始为布衣时,贫,好读书”可以看出,韩信并非一个普通的小人物。
他有志向、有学识,但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靠寄人篱下生存。
这种处境,不仅没有磨灭他的志气,反而让他更加坚韧。
正如司马迁所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韩信虽身处逆境,却始终怀揣大志。
文中提到韩信曾“常从人寄食”,并“数月,亭长妻患之”,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穷困者的冷漠与歧视。
然而,韩信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而是选择离开,体现了他不甘屈辱、追求自我价值的精神。
四、结语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不仅是对一个人身份的介绍,更是对一个时代、一种命运的写照。
韩信的一生,是从卑微走向辉煌的典范。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真正的强者,是在逆境中依然坚持理想、不断前行的人。
这段文字虽短,却如一粒种子,埋下了韩信传奇人生的伏笔。
司马迁以寥寥数语,将一个英雄的起点描绘得生动而深刻,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