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半截蜡烛》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文本内容、学生理解能力以及课堂互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如何机智地保护一份重要文件的故事。通过这一情节,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勇敢与智慧,还能体会到战争背景下的家国情怀。
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挖掘情感内涵,鼓励他们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人物心理变化。例如,在分析杰奎琳的言行时,我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相同情境下会如何应对,以此激发他们的同理心和思辨能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课堂节奏的把控上仍有提升空间。部分环节因时间分配不均,导致学生未能充分展开讨论,影响了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此外,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拓展时,部分内容略显生硬,未能自然地将历史背景与当代价值观相结合。
针对这些问题,我在后续教学中计划加强课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增加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引导问题,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提升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半截蜡烛》不仅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课文,更是一次对学生情感与思维的双重锻炼。通过不断反思与调整,我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以文育人,以情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