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春天正式进入仲春时节。在这个时候,万物开始苏醒,大地回春,生机勃勃。古人常以诗文描绘这一节气的景象与情感,下面从众多描写惊蛰的诗词中精选了十二首,让我们一同感受古人笔下的惊蛰之美。
1. 《观田家》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意。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惊蛰时节农民忙碌的景象,一场春雨后,田野间一片生机盎然,人们开始为新一年的农事做准备。
2. 《春晴泛舟》宋·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前人。
陆游在诗中不仅描绘了惊蛰时大自然的变化,还表达了自己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3.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清·郑板桥
雨余春水满池塘,惊蛰初闻第一声。
老树枯枝犹带雪,新苗嫩叶已含霜。
村童戏逐东风去,野老闲看落日长。
最是一年好景致,何须更觅别离伤。
郑板桥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惊蛰时节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让人感受到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处的意境。
4. 《夜宿山寺》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首诗借景抒情,以惊蛰时分万物复苏的景象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向往。
5. 《春日即事》宋·王安石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雷动惊蛰至,春光渐入佳境。
王安石用轻快的笔调记录了惊蛰时节的生活情趣,同时流露出淡淡的离愁别绪。
6.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唐·杜甫
眼见春光好,惊蛰已过半。
草堂有新燕,巢泥未干完。
天地忽开泰,乾坤自转盘。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杜甫在这首诗中感叹时光飞逝,同时也表达了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态度。
7. 《游园不值》宋·杨万里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雷惊蛰起,万物皆苏醒。
春风吹皱一池水,桃花依旧笑春风。
杨万里的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传递了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8. 《蝶恋花·春景》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惊蛰过后,春意正浓,人生百态尽显其中。
苏轼在这首词中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间情感,展现出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9.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惊蛰时节,细雨滋润大地,万物复苏,正是欣赏春景的最佳时机。
韩愈以细腻的观察力捕捉到了早春的独特魅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之中。
10.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惊蛰来临,春江水暖,鱼儿欢跃,渔夫悠然自得。
张志和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江南春景图,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脱俗的生活态度。
11.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惊蛰之后,清明将近,春雨绵绵,给人带来几分惆怅与思念。
杜牧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清明时节特有的氛围,引发人们对生命与时间的思考。
12. 《晚春》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惊蛰之后,百花争艳,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韩愈在这首诗中赞美了春天的美丽,同时也隐喻了人才的重要性,寓意深远。
以上这些诗句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惊蛰时节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既有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惊蛰文化画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