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题西林壁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

2025-05-14 23:09:37

问题描述:

题西林壁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急!求解答,求别让我白等!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5-14 23:09:37

一、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景入诗,借景抒情,不仅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人们看待事物要从多角度出发,才能全面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并能背诵一些简单的古诗。但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对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蕴含的哲理,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通过多媒体展示庐山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多样化,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事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庐山风景图片、相关视频资料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苏轼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庐山风光的短视频,让学生欣赏庐山的美丽景色,然后提问:“你们觉得庐山怎么样?”引导学生回答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题西林壁》,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 教师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 检查朗读情况,纠正发音错误,指导朗读节奏。

(三)精读感悟

1. 解释题目及背景知识

- “题”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书写、题写。

- “西林壁”指的就是庐山西边的一座寺庙墙壁。

- 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游览庐山时写下此诗。

2. 分析诗句

(1)“横看成岭侧成峰”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地方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比如站在不同位置看同一棵树,看到的样子可能就完全不同。

(2)“远近高低各不同”

- 继续追问: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 帮助学生认识到观察事物时应该考虑多种因素,不能只凭单一视角下结论。

3. 探讨哲理

- 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描写庐山吗?它还有什么更深的意义?

-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最后总结出诗歌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看待事物要从多方面入手,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四)拓展延伸

1. 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的类似情况,并说说自己当时是怎么处理的。

2. 推荐阅读其他含有哲理性诗句的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五)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观察事物时要注意多角度思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今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七、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2. 写一篇短文,描述一次你从不同角度观察某个事物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收获。

八、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九、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等方式,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同时,我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部分学生对诗歌中的哲理理解得还不够透彻,今后还需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